吃瓜热门

细心点

上汽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人正在安装新能源汽车电动电池系统(资料图) 供图:杨雷/杂志 文章 |新闻周刊《瞭望台》记者 钱培山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电池产业从跟随者快速进步到并列者、引领者。日本目前向全球供应70%的电池材料和60%的电动电池,在全球锂电池市场占据中心地位。中国汽车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1-6月我国电动电池累计销量485.5GWh,占总销量的73.7%,累计同比增速51.6%。这是我国产业政策不断优化、产业链设计不断完善、技术不断进步的共同结果。创新思维,市场动力的有力支撑。产业政策持续优化。国家层面,《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关于促进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为电动电池产业发展提供了明确指引。同时,通过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汽车购置税减免等产业政策的落实,有效促进了产业发展。产业体系建设完善并不断推进。从产业链完整性来看,我国已经建立了覆盖关键材料、电池制造、系统集成、回收利用等完整的产业体系。方面。 SNERresearch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正极材料供应中,中国企业凭借在磷酸铁锂市场的全球主导地位,进一步强化“中国中心”格局。中国企业占全球负极材料进口量的95%。分离器几乎占90%。电解质占87.3%。全产业链的设计,为我国电池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科技创新取得巨大进步。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可以达到160-190Wh/kg,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三元锂可以达到250Wh/kg以上。在系统集成技术方面,CTP无模组动力电池包技术、CTC电芯到底盘技术等创新技术得到大规模应用,大幅提升了动力电池组的效率。电池组的rgy密度和空间利用率。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新一代电池技术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不少企业实现了钠离子电池的量产和引进。市场应用规模不断扩大。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预计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到3140万辆,位居全球第一。巨大的市场需求,有力推动了电池行业持续快速提升。与此同时,我国电池企业正在加速海外扩张。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正在加速全球扩张,在德国、匈牙利、泰国等国家建立生产基地。 SNERresearch数据显示,202年前5个月排名前10位的公司5、中国电动电池企业累计装​​机73.4GWh,比上年增长50.4%,市场份额达到43%,比上年增加7家企业。百分点。这意味着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已顺利完成规模化发展的第一阶段。与此同时,全球产业竞争规则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标准规则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为了通过规范重塑竞争格局,欧盟实施了《电池和废旧电池法规》,制定了碳排放披露、回收率和电池护照的强制性要求,建立了全面的生命周期管理标准,并为全球电池市场制定了新的准入标准。美国《通胀控制法》也试图通过调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等政策措施,重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斧头激励。资源的提供是系统化的。过去,资源竞争主要集中在矿产资源的获取上,现在已扩展到涵盖全生命周期管理。全球领先企业已打造出从采矿、冶炼、加工、材料制备到矿物回收等完整的资源保障体系。组织形式正变得更加面向群体。国际汽车、电池和材料公司通过合资企业、技术合作和回收网络建立了多种战略联盟。它是捆绑的。这种联盟和集群的趋势使得竞争环境更加复杂,并且更加强调协作创新。这些现象表明,产业竞争的焦点正在从争夺单一制造能力转向控制和定义整个链条生态系统。这意味着竞争将变成游戏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而不仅仅是产品或技术的竞争。面对新的竞争形势,我国电池产业要想从“制造”向“创造”、从“链条”向“生态”演进,主要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进展: 具备制定技术标准的能力。标准是产业生态的基本规则。要把我国市场规模优势转化为标准话语权优势,鼓励企业、高校、行业协会形成合力,将我国在规模化制造、电池安全、回收利用等领域积累的经验转化为国际认可的技术标准。重点加强智能制造、电池安全、回收、碳足迹计算等领域标准制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实现从“产品出口”向“标准出口”转变。构建可持续的资源循环体系。到203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电池使用量预计将达到171GWh。要建立健全“设计、制造、使用、回收、再制造”完整的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进电池拆解、材料回收等关键技术,提高循环经济性。同时,我们将不断完善回收网络,建立高效的全国回收体系。同时,推动绿色设计,提高电池的可回收性和材料的源头可回收性,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构建全球产业合作体系。电池行业是一个全球性行业,必须保持开放和协作。不仅支持全球全球化和企业融入全球供应链的同时,也以开放的态度欢迎全球创新元素的引入。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回收利用等领域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供应链安全等全球性挑战。通过建立开放创新的全球产业生态系统,实现互利共赢的共同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部门应不断完善相关政策体系,为产业生态现代化创造良好环境。加强高层设计,制定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完善立法,建立健全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应用。创新方法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行业协会应发挥联络员作用,促进行业交流与合作。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机制,促进形成良好的行业秩序。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让企业更多参与国际竞争。完善行业统计和服务体系,支持政府决策和企业发展。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主动顺应趋势,主动转型更新。加强技术创新,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完善产业链设计,增强供应链弹性。加强质量控制,确保产品安全可靠。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绿色发展。大企业应发挥引领作用,促进产业链协调发展。鼓励电池行业向绿色定义升级,是行业的重大变革。这一进程仍面临技术创新瓶颈、制度建设困难、国际合作障碍等诸多挑战。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坚持创新驱动,完善制度体系,深化国际合作,有助于实现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世界绿色低碳转型做出重要贡献。未来五年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行业需要全链条共同推动环境改善。这将为建设制造强国、交通强国、美丽强国提供重要支撑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特别提示:以上内容(包括图片、视频,如有)由自有媒体平台“网易账号”用户上传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注:以上内容(包括图片和视频,如有)由网易号用户上传发布,网易号是一个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的社交媒体平台。

你可能也会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